您现在的位置:好家长谈经验 > 
为自己纠偏,让孩子还原
 

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五一班 张晓玥家长

  女儿玥玥是九五年国庆节前夕来到这个多彩世界的。她漂亮、可爱,天性活泼好动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每天总是在我身边问个不休,像只快乐的小燕子。可自从上了小学之后,她渐渐变得沉默寡言,胆小怕事了。孩子的变化令我茫然,不知所措,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偏差?
  恰逢此时,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,老师特意送给我一本《心桥--知心对话本》,真是雪中送炭啊!我如获至宝,如饥似渴地阅读着,顿时茅塞顿开,心中豁然开朗。联想到自己以往的做法实在太不应该:由于孩子在班上年龄最小,致使她某些方面不如别人。比如,家庭作业常出错,有时一课生字竟然有好几个不会写,我一气之下竟对她施行了武力。诸多原因,造成了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、恐惧的心理。找到病根后,我一改以往的家教作风。从此,我注意多观察孩子、了解孩子、帮助孩子发现她自身的优点,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。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,为其发挥优点创造条件。在家里,女儿常听到的是“你真棒”、“你很聪明、”“你比以前进步多了”等赞扬鼓励的话语,女儿常看到的是父母的微笑与对她的关爱。
  一次,女儿向我要一块生红薯,我给了她。不一会儿,她兴奋地叫我来看:她小手中红薯的一头顷刻间已被小刀刻成了一朵漂亮的花,花的中间还刻着自己的名字--“张晓玥”。我高兴地让她把杰作印在了纸上,爸爸看了女儿的作品,马上拿出相机给照了下来。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赞扬,女儿高兴了,马上又在另一头刻上了一只可爱的小熊。第二天,我把她的作品交给了老师。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欣赏令女儿兴奋不已。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鼓励,女儿的双手越来越灵活了,创造力的发挥同时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,并且变得很懂事。可最让我欣慰的是:我又找回了那个从前爱说爱笑、活泼可爱的乖女儿。
  孩子的成长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,家长的爱心呵护、谆谆教导会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。
  孩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我送她去上学,学校离家很远,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,由于自己身体原因,骑车接送孩子上学对于我来说成了很困难的事情。于是我和爱人商量,决定把孩子转到离家比较近的“实验一小”去。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孩子的时候,没想到孩子“哇”的一声哭了,抽噎着对我说:“北关小学挺好的,那里有我最亲近的老师,有我最要好的同学们,我不想离开那里,到一个生学校我谁也不认识……”孩子越说还越伤心。这可怎么办?依了孩子不转学,我累点苦点还能克服,可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不知要换多少个地方,孩子总是持有这样的心理,将来怎么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,并很开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呢?何不以这一次为契机,对她进行一次因势利导的教育呢?
  暑假里,我带着晓玥先后几次去参观新的学校,向她介绍那里新的教学楼,介绍着橱窗里各位和蔼可亲的老师……可她还是舍不得北关小学的师生。我又耐心地给她讲很多身边发生的故事和一些探险故事。比如通州区的全雪菲同学如何离开父母到北京的一所学校去学习,她如何适应新的环境,如何与陌生的老师同学接触,如何顽强地面对困难,并把全雪菲写的《转学--历练》的文章拿来给她看。著名探险家拉斯娒嘉到世界各地去取探险的动人故事,她听得很入神。
  慢慢地,她的观念转变了。开学的头一天,我问她:“今天你认识了几个新老师、新同学?”她兴奋地对我说着新学期第一天发生的事情。我倾听着,不住地点头,并鼓励她今后还会认识很多老师和朋友。就这样,每天晚上,我都是孩子的倾诉对象,我和孩子共同分享着快乐、忧伤。孩子在老师和我的帮助下,很快地融入了新的大家庭之中。有时我故意逗她:“北关小学的老师同学们很想你,你回去吧?”“我们实验一小很好,有新教学楼、新的塑胶操场……尤其这里的同学老师更好,我不愿意离开!”她总是非常自豪地这样回答我。
  真是多一次经历,多一份能力。经过了转学这件事,孩子长大了许多,懂事了许多。让孩子试着从熟知的世界外,去吸收新的观念。作为家长应该毫不犹豫地这样做,让孩子有意识锻炼自己多去经历一些习惯性接触之外的人和事,培养孩子巧然应对新环境、融入新角色的能力。即使孩子失败了也无妨,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,积累经验,为下次新的挑战做好预备,相信孩子那个时候不再是困惑、茫然,而是从容不迫,成竹在胸地笑对,得心应手的应付。经过一次次的锻炼,孩子更加成熟了。望着女儿那灿烂的微笑,我的心时常被喜悦充斥着,我深深地感觉到:女儿的微笑是安慰,赶走了我每日的疲劳;女儿的微笑是幸福,给我带来温馨的祝福;女儿的微笑是阳光,照亮了自己,也照亮了他人。作为家长,要想将这种快乐长久的保持下去,就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变化,用心呵护,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,为自己就偏,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、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。作为家长我们很平凡,然而我们在对孩子教育上不经意体现出来的艺术却是不平凡的。作为父母,我们愿:快乐、健康、阳光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天!


主  办: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  办: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
协  办:北京市妇联、北京日报专刊部、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 运行管理: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
技术支持: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: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
地  址: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院颐源居小区3号楼 邮  编:100101